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8篇
  免费   240篇
  国内免费   241篇
测绘学   151篇
大气科学   257篇
地球物理   471篇
地质学   493篇
海洋学   159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83篇
自然地理   9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6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01.
张耀存  张录军 《地理科学》2005,25(5):561-566
文章从中国160个站的观测资料中选取位于东北气候和生态过渡区内9个测站的冬、夏季降水和温度资料,分析该地区近50年来冬夏季降水和温度的年际变化及其概率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东北气候和生态过渡区的冬夏季降水和温度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不同的年代际变化阶段,降水和温度的总体概率分布特征差异较大,这种概率分布形式的差异与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具有密切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降水处于平均值减小的总体分布中,温度则处于平均值增加的总体分布中,因此该地区冬季发生暖冬和少雨(雪)的机会增大,夏季出现严重干旱和高温的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102.
倪恒  李志建  张立萍 《岩土力学》2004,25(10):1655-1658
破坏概率与随机模拟理论在滑坡稳定性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然而,通过对传统破坏概率与随机模拟方法的具体操作发现,其没有考虑到因素相关性的影响,由此笔者引入主成分-逐步回归算法, 建立了PCR-SPA-MC耦合模型。并结合巴东县赵树岭滑坡研究,进行了工程实例分析。分析表明,PCR-SPA-MC模型给出的结果比传统破坏概率法得出的结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03.
风沙流中沙粒起跳初速度分布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谢莉  郑晓静 《中国沙漠》2003,23(6):637-641
风沙流结构中起跃沙粒的初速度分布,是连接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的桥梁。笔者分析了已有的实验数据,就沙质地表起跃沙粒的速度分布、角度分布进行了计算;并运用碰撞理论建立了一个二维碰撞模型。考虑边界条件的影响,运用概率论统计的思想计算了风沙流结构中起跃沙粒初速度的概率分布,并和实验值进行了对比,得到了较好的结果,对风沙流中起跃沙粒的速度分布有了一个定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4.
基于可靠度理论的滑坡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尹小涛  王水林 《岩土力学》2008,29(6):1551-1556
基于可靠度理论,利用Morgenstern-Price法、Ordinary法、Bishop法和Janbu法等4类极限平衡方法对台州市北水南调工程朱溪引水段Ⅷ号滑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设计了最不利组合、最有利组合、平均值组合的确定性分析方案,目的是为可靠度计算结果提供对比基准;设计了Monte-Carlo循环次数为5 000,50 000,500 000,5 000 000次等4种计算工况,岩土参数的概率分布函数为正态分布、三角形分布和均匀分布等3种情况,方差等于0.5,1.0,2.0,3.0,4.0,5.0倍初始实验方差等6种计算方案,岩土参数间相关性在-1.0~1.0间按0.25等幅变化的9种情况。研究发现,循环次数仅对安全系极值有较大影响,对可靠度指标影响不大;分布函数和数据离散性均会对结果精度造成影响;参数相关性仅对失效概率造成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5.
This study aims to develop a joint probability function of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PGA) and cumulative absolute velocity (CAV) for the strong ground motion data from Taiwan. First, a total of 40,385 earthquake time histories are collected from the Taiwan Strong Motion Instrumentation Program. Then, the copula approach is introduced and applied to model the joint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PGA and CAV. Finally, the correlation results using the PGA‐CAV empirical data and the normalized residuals are compar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exists a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GA and CAV. For both the PGA and CAV empirical data and the normalized residuals, the multivariate lognormal distribution composed of two lognormal marginal distributions and the Gaussian copula provides adequat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PGA‐CAV joint distribution observed in Taiwan. This finding demonstrates the validity of the conventional two‐step approach for developing empirical ground motion prediction equations (GMPEs) of multiple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from the copula viewpoint. Copyright © 201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06.
卢显  王琼  李纲  黎明晓  唐兰兰 《中国地震》2016,32(4):768-775
基于地震学多参数的地震对应概率谱(ECRS)方法及此前研究成果,对郯庐断裂带中段和南段(中南段)至2015年9月份的地震异常特征进行了跟踪研究。时间跟踪研究结果表明,目标地震均在震前出现多参数的综合高值异常,且目前其综合指数处于异常上升状态。空间跟踪研究结果同样显示,研究区目标地震发生前大多有高值异常出现并逐渐增强,地震多发生在异常区域内或者附近。  相似文献   
107.
This study analyses the temporal clustering, spatial clustering, and statistics of the 2012–2013 Torreperogil-Sabiote (southern Spain) seismic swarm. During the swarm, more than 2200 events were located, mostly at depths of 2–5 km, with magnitude event up to mbLg 3.9 (Mw 3.7). On the basis of daily activity rate, three main temporal phases are identified and analysed. The analysis combines different seismological relationships to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physical processes related to the swarm's occurrence. Each temporal phase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cumulative seismic moment. Using several different approaches, we estimate a catalog completeness magnitude of mc≅ 1.5. The maximum likelihood b-value estimates for each swarm phase are 1.11 ± 0.09, 1.04 ± 0.04, and 0.90 ± 0.04, respectively.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a b-value decrease is a precursor to a large event, we study temporal variations in b-value using overlapping moving windows. A relationship can be inferred between change in b-value and the regime style of the rupture. b-values are indicators of the stress regime, and influence the size of ruptures. The fractal dimension D2 is used to perform spatial analysis. Cumulative gamma and beta functions are used to analyse the behaviour of inter-event distances during the earthquake sequence.  相似文献   
108.
刘波  金爱兵  高永涛  肖术 《岩土力学》2016,37(Z1):625-630
以重庆梁-忠(梁平县-忠县)高速公路礼让隧道为工程研究背景,通过测线法调查现场节理,获得了节理产状分布概率密度函数,并从分形几何学的角度分析了节理间距及迹长的分形分布规律,推导出能反映节理间距及迹长分布状态的分形维数D及分形分布概率密度函数。在该基础上采用Matlab软件以及Monte-Carlo随机分析方法,产生节理参数随机数,结合3DEC中最新模块离散裂隙网络(DFN)技术,建立了能反映节理裂隙分布特征的离散裂隙网络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分形分布比负指数分布包含更多的间距、迹长分布信息,更接近于实际分布;分形维数D反映了节理间距、迹长在其变化范围内的分布特征,分形维数的大小取决于小间距、小迹长部分数量在总节理数量中的比例,为节理裂隙岩体网络模型构建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9.
基于全国1:100万数字地貌数据库,全国2000、2005、2010年土地覆被数据和山西省行政区边界数据,采用土地覆被动态度、转移概率矩阵和地貌面积频度方法,分析了2000-2010年山西省基本地貌形态类型下的土地覆被变化。结果表明:(1)山西省的土地覆被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面积总和占省域面积的95%以上。面积变化的总体趋势是耕地和草地缩减,林地和建设用地持续增加。通过分析转移概率矩阵,表明2000-2005年和2005-2010年2个时段内,土地利用的主要转化趋势相似,即林地与草地之间大面积的相互转化,耕地、草地分别与建设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化。(2)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分布,随着起伏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林地分布随着起伏度的增加而逐步增大。从面积变化来看,耕地、林地和草地变化主要位于中起伏山地;水域变化主要集中在大起伏山地;建设用地变化主要分布于平原和台地;未利用地变化主要在小起伏山地。从动态度来看,耕地、草地和水域动态度,在大起伏山地地区最大;林地动态度在平原区最大;建设用地的动态度最大位于丘陵;未利用地在小起伏山地地区最大。(3)土地覆被类型之间的主要转化在地貌上也存着差异。平原地区林地的增加主要来自草地转化。台地和丘陵地区3个主要转化类型相似,2000-2005年主要是林地向草地退化,2005-2010年主要是林地和草地的相互转化。在小起伏山地地区,主要是草地和林地之间的相互转化,但草地转化为林地的面积较林地向草地的转化多。中起伏和大起伏山地地区主要以草地和耕地向林地的转化为主,也有较高比例的建设用地转化为林地。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主要是在起伏较大的山地地区,毁林主要发生在地形平缓地区。  相似文献   
110.
2003-2017年北京市地表热力景观时空分异特征及演变规律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利用2003-2017年MODIS地表温度数据,分别从数量、形状和结构角度揭示北京市不同季相和昼夜间地表热力景观时空分异特征,并进一步通过热力等级变化图谱及质心迁移轨迹揭示城市热力景观空间演变规律,探究热力景观等级转换生态过程。结论如下:① 城市地表热力景观季节和昼夜空间特征差异显著;② 中温区在城市热环境中占主导地位。白天中温区是最不稳定的热力景观等级;夜间次低温区和次高温区不稳定性增加;③ 地表热力景观等级变化以稳定型占主,反复变化型和前期变化型次之。地表热力景观等级通常呈现逐级递增或递减规律,山区呈现逐级降温趋势,北部城郊—山地交错地带表现出次低温和中温的反复转向,南部地区有一定的升温趋势;④ 2003-2017年高温区面积增大且质心向城市中心集中,低温区质心向城市外围扩散。生态涵养发展区对北京市地表热力景观质心迁移贡献率最高。热力景观时空分异特征及演变规律可为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供管理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